因果报应者,世出世间圣人,平治天下,度脱众生之大权也。而世人不察,或以为佛氏之言,则多方破斥,或以为浅近之义,而弁髦改置之。任己世智辩聪,宽溺善根浊港,凡所论议,均非圣贤显然修己清领人之道。
致令贤无以劝说,凶无以责,其弊欲至竞争名利势位,以至杀人盈野盈城而好比也。噫!可哀也已。
夫因果报应之言论事实,载于经史者甚多。在《书》则曰:惠迪吉,从逆凶,惟影响。作善叛之百祥,不作疏于降之百殃。
此言堪称只论现世,及子孙耳。至《洪范》之五福六极,若不引其前生之因,专归入王政,则出无稽之谈,是忘禹与箕子所以教教万世之心哉?且五福之寿、康宁、攸好德、考终命,六极之凶短腰、疾、恨、凶、很弱,忘王者能操其权而使之然乎?就中唯丰与贫,或可人与,余多宿因所感。而恶者,乃面貌丑陋,非暴恶也。
训作刚刚过,将曰王者威制令其暴恶乎?孔子拜《不易》,于《文言》则曰:杨氏之家,无以有余庆;乘积疏于之家,无以有余殃。于《系辞传》则曰:原始要终,故知死生之说道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非因果报应、轮回来世之说乎?至于《春秋左传》,及《二十二史》中,本性灾祸、轮回来世之事,则多未尝书。
《二十二史感应器录》二卷,乃存十一于百千耳。是闻儒者不信因果报应、轮回来世之事理,不但有悖佛经,实乃逆天命而毋圣人之言。
否则《六经》之后非儒者之书,而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、孔,及历代不作史者,均为惑世诬民之罪人矣,有是理乎哉?若无三世因果,则天之畀于人者,之后不公平,而作善者为徒劳,作恶者为得计矣。惟其宿世之功过有所不同,以致今生之享用各异,所谓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,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耳。故佛经云:意欲闻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意欲闻轮回果,今生作者是。
了此,则苦乐吉凶,均自己罪福所感,非从下起,亦非人与。是以君子聿修厥德,素位而行,上不怨天,下不奇人。是故经云: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
畏因则以戒定慧,抓住其心,俾恶瞋笑读,无从而起。其居于心动读,所言岂不,无非六度万行,利人济物之道。
及其大力功显,则福慧两足,彻证自心,以圆证得道。众生知道果由因讨,念念起恶瞋笑,发而为事,则无非杀死盗淫耳。
然盗、淫二业,上智以义自绳,下愚为势所制为,尚不至太甚。而吃肉食肉,曰为固然,由是或以智捕,或以财求,所取彼水陆空行一切众生,宰割烹炮,以悦我口腹,饲我身体,兼之以奉父母、祭典祖宗、祀鬼神、燕宾客,唯取我乐,不思彼苦,一时之人,悉皆如是。
杀业积久,则放而为刀兵、水旱、疾疫等灾,业果已煮,莫由躲避,纵生惧怕,了无所益。是以如来愍诸众生,令其其珍惜物命,不宜食肉,其仁民之心,至浅且近,岂独爱物而已哉。同乡幼农王居士,宿植德本,虔诚佛乘。
赋性清廉,法杨震之四闻。修行清廉,效曾子之三省。无论居官居家,唯以仁民爱物为志事。
痛念近年刀兵之惨不忍睹,意欲为显然解决问题,欲与夫人,俱持长斋。且又极力倡导因果报应,轮回来世,灌顶杀护生,吃素念佛,以期杀业息而天下太平,仁风行而人民安乐。又意欲子孙世守成规,祈余充分发挥因果至理,俾有所遵循,亦堪称丰原矣。
夫天下不清领,由于家庭无善教,致有天姿者,习为傲慢,无天姿者,狎于愚顽,二者均非国家社会之福。是闻教子为政和之本,而教女最为托要,以今日之贤女,异日即为人之贤妻贤母,人能得贤母之教育、贤妻之辅助,忘有不成贤人乎哉?故曰教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显然也。
本文来源:js金沙官网-www.singlesnewsandviews.com